编者按
如同一次拉钩、一个约定,“为乡村孩子定制‘营养餐’”再度起航。
对于这一公益项目的参与者来说,2014年的首季活动注定是不平凡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们的足迹踏过巴中、乐山、德阳、绵阳、雅安、阿坝、凉山……所到之处,我们了孩子们对书籍的渴求、对知识的热望、对世界的好奇,以及拿到图书后,那些充满喜悦的双眸。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否认,这个过程中有许多艰辛与挫折,有许多没有回报的付出。
2015年,孩子们还有什么需求?我们怎样做得更好?这一次让我们大手拉小手,背起孩子们沉甸甸的心愿,一起走。
希望孩子过个文化年
□本报记者 余如波
时间:2015年2月15日
地点:峨眉山市九里镇临江村
调查:一放假就没书看
2月15日,峨眉山市九里镇临江村八组年味渐浓,时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记者走进村里发现,七八个满脸稚气的孩子正到处撒欢,没多久崭新的衣服便沾满了尘土。“我叫徐芊,今年5岁,现在读幼儿园。”,“我叫周毅,今年7岁,上一年级。哥哥带我们放炮嘛。”
放寒假了,孩子们都有哪些文化生活?大家给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看动画片《熊出没》。几位家长告诉记者,只要电视里开始播放《熊出没》,孩子们便停止淘气,聚精会神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熊大、熊二是不是上了漫画书啊?我们这儿看不到,你能帮我们买吗?”孩子们都好奇地问。经过一番打听记者了解到,九里镇上尽管有好几所中学、小学,却只能买到字典等最基本的工具书,几乎看不到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
村里的农家书屋呢?记者四处询问,村民们却只是茫然地摇摇头。“因为翻修九里镇到沙溪乡的公,农家书屋被施工队征用办公了,报刊书籍只能暂时存放在村民家里。”临江村村委会主任余桂林解释道。记者找到这些书报,发现大都是时政读物,显然不对孩子们的胃口。
每次放假回家,孩子们既没有看书的地方,也没有适合他们的书,其实是许多乡村家长共同的苦恼。“学校里有书看,村上没这个条件。尤其是过年,小孩都比较高兴,就怕他们放鞭炮、玩塑料枪,耍得太‘野’出意外。如果能看看书、收收心、增长点知识就好了。”周毅的父亲告诉记者。
期待更多适龄图书
□本报记者 张良娟
时间:2015年2月6日
地点:彭州市隆丰镇、新兴镇
调查:需求与图书存量反差大
“快来帮我看一下,这个咋个打?”下午3点过,彭州市新兴镇文化站的电子阅览室里,新兴亚东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勇让对面的同学过来帮忙支招打游戏。
这个不大的电子阅览室配备了20多台电脑,6个年龄在10岁左右的孩子正坐在里面上网。电脑屏幕上,清一色显示的是游戏界面。
和热闹的电子阅览室相比,隔壁的图书室静悄悄,一个人影也没有。“我以前要去图书室看书,但里面我喜欢看的书都已经看过了,没有新书。”10岁的刘佳丽是几个孩子中最喜欢读书的。“《苹果树上的外婆》、《桥下一家人》、《大耳朵图图》……”一张口,刘佳丽就说出了自己在图书室看过的图书。
在新兴镇文化站图书室里,书籍都被编号放在专门的书架上。但是几十本儿童书籍却散乱在社科、农技等图书中,还有一些低幼龄儿童的识字卡片等被散乱堆放在角落。管理员黄吉蓉告诉记者,整个图书室4000册图书中有300册少儿书,但大多是适合四年级以上孩子阅读。
随后,记者又走访调查了彭州市隆丰镇文化站的图书室,5000册的馆藏图书,可供儿童阅读的不到200册,而且没有专门的区域摆放。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孩子们借阅的热情。记者翻阅了隆丰镇图书室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的借阅记录,满满11页200多条记录中,孩子们的借阅记录达到了180多条。图书室管理员杨亚君告诉记者,由于隆丰镇文化站周边就是镇上的幼儿园和小学,小学孩子们放学后都愿意来借书,寒暑假的人尤其多。
杨亚君说,图书室里农技、科技类的图书比较多,但是适合孩子们读的书却往往不够。“馆里的图书没有拼音注释,他们只能翻着看看图画。”杨亚君说,作文书也是孩子们询问借阅最多的一种图书,但由于图书的配置她们无从插手,所以也无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
2000平方米村小啥时能建图书室
□本报记者 余如波
时间:2015年2月12日
地点:巴中市巴州区乡白鹤山村
调查:图书“软件”跟不上
记者来到7岁的张智家时,他恰好在看动画片。“除了学校发的教材,你平时看其他课外书吗?”听到记者发问,张智打开书包,里面都是教材、作业本和教辅资料,没有课外书。张智的父母在西安打工,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照顾。两老在村里做点零活,可供支配的闲钱十分有限。
白鹤山村小学教师邓洪民告诉记者,因为经济条件拮据、地理偏僻,孩子没课外书读在白鹤山村是普遍现象。那这里的学生能否在白鹤山村小学,读到梦寐以求的课外书呢?
记者跟随邓洪民,来到张智家百米开外、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学校,把两层楼的校舍走了一遍,发现这里根本没有图书室。据悉,2005年,一位房地产开发商捐资50余万元,修建了白鹤山村小学,并于第二年正式投入使用。不过,这笔大都用于校舍、篮球场、厨房等硬件设施建设,并未考虑到图书这种“软件”配置。
白鹤山村小学校长李告诉记者,学校共有幼儿园、二年级、三年级学生32人,分别来自周边的白鹤山村、印盒垭村和三凤村。因为住家较远,不少学生中午在学校就餐,每年8000元左右的教育经费大都花在用电、烧煤、买米上,根本无力承担购买课外书的费用,更不用说筹建图书室。“人手也是个问题。乡中心小学有四五万册图书,我们曾想调一些过来,但这里只有4名老师,不仅要教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各种课程,还要客串厨师和保安,没精力管图书了。”
学校一墙之隔,便是村委会办公室,村里的“农家书屋”也设在其中。当天“农家书屋”并没有开门,记者透过窗户往内窥探,落满灰尘的书架和桌椅上,大约摆放着近2000本图书。从书脊上的书名来看,内容大都是大众文学、生产养殖、农业科技等品种,并不适合孩子们阅读。
“现在这里学生不多,有两间教室其实已经不大使用,我们很想成图书室或者文化活动室,让孩子们也有课外书看。下学期学校还会补充新老师,人手多了,图书管理也有了着落。孩子们眼巴巴地盼着,我们也心急啊。”邓洪民无奈地说。
放假了,图书馆能不能也开门
□本报记者 严芳
时间:2015年2月6日
地点:自贡市富顺县骑龙镇延庆村
调查:课本就是课外书
延庆村位于自贡市与内江市交界处,紧邻内江市隆昌县,汽车到达延庆村村小后就没法继续行驶了。记者只能徒步沿着弯弯扭扭的山,来到了位于延庆村6组的钟佳玲家。
7岁的钟佳玲正在自家屋前蹦蹦跳跳地玩耍,见到记者立刻活泼地跑过来打招呼:“阿姨好!”小佳玲的家是几间十分老式的土坯房,从门外望去屋内十分简陋,平时小佳玲就在院子里的一张小板凳上业。
“她平时很自觉,每天都按时业,只可惜我和老伴都没啥文化,没法她。”钟佳玲父母在外打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钟祥海十分疼爱小孙女。
“平时喜欢看什么书?”记者向小佳玲询问,“我喜欢看语文书和数学书。”原来,钟佳玲从来没拥有过自己的课外书,上学时还可以去学校图书室借书看,而一放假她就只能看语文和数学教材。“家里能维持正常生活就不错了,哪有钱买书啊。”奶奶胡开蓉无奈地说。
谈起课外书,小佳玲的话立即多了起来,“我有个同学,她家有好多书,我去她家玩的时候我们就一起看书。”钟佳玲告诉记者,她喜欢看有图画的书,“不过书上有拼音我才看得懂。”
寒假才放了10多天,钟佳玲已经快把寒假作业做完了,她每天就把语数课本拿出来看一会儿。“多希望放假了也有书看。”钟佳玲满是期待。
随后,记者来到了延庆小学,学校负责人幸代学告诉记者,由于生源逐渐稀少,学校目前只有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共有50多名学生,大都像钟佳玲一样属于留守儿童,家中经济条件不好。
幸代学带领记者参观了学校的图书室,里面只有一个书架,摆放了一些常见的学生课外读物。“平时图书室随时都可以借书,但一放寒假就关了,因为学校只有3个老师,放假都回家了,没人值班。”另外,记者还发现,学校图书室的书大部分属于五、六年级以上的学生读物,很少有适合一、二年级学生看的书。
“我家里也有小孩,他们喜欢看通俗易懂的课外书,最好有连环画和拼音。”幸代学说,延庆小学的学生们很需要能够培养他们读书兴趣的课外书,比如介绍动植物、介绍自然现象的百科书和连环画、童话书等。
(原标题:寒假里 村里的孩子到哪儿看书)
(责任编辑 :王璐瑶)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