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华美食 > 正文

中华美食外国在京青年调查:七成喜欢中国文化及美食

类别:中华美食 日期:2015-5-25 9:47:29 人气: 来源:

  原标题:外国在京青年调查:七成喜欢中国文化及美食本报记者 刘星《中国青年报》(2015年05月14日04版)

  对于于中美来说,中国算得上她的第二故乡了。

  这个在大连出生的21岁美国姑娘,醉心于中国民族舞蹈,还没上小学就学起了东北二人转,回到美国后又几次重返中国学舞蹈,并最终选择留在中国读大学,专修舞蹈。很小的时候于中美一家就从大连搬到了,她觉得这个城市“特别亲切”,她喜欢那些老房子和胡同。

  于中美是在京外籍青年中普通的一员。权威数据显示,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中心和窗口,拥有大量的使、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外国新闻机构、外国企业代表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它还拥有51个国际友好城市,目前共有约9万名外籍青年在。

  外籍青年大多来自哪些国家?关心什么?2014年前后,团市委面向在生活工作6个月以上、年龄在18至35周岁的外籍青年开展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整体分层抽样方法,放问卷900份,深度外籍青年60人。

  韩国、美国青年最多,“中国文化”是兴趣聚焦点

  调查显示,被访对象来自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数量最多的4个国家是韩国(占比18.6%)、美国(占比12.0%)、日本(占比6.4%)、(占比6.1%),这四国的外籍青年占外籍青年总量的43.1%。

  该调查结果与在京外国人来源结构完全吻合,根据市出入境管理局统计,在京外籍人员数量排在前四位的国家也是韩国、美国、日本、。

  外籍青年的工作、生活区域也比较集中。调查显示,外籍青年在京就业群体主要分布在海淀区中关村地区、亦庄开发区等涉外企业和语言培训机构密集地区,而因公人员则主要集中在朝阳区的建国门外、三里屯、亮马河三个区。

  从居住看,在京因公工作人员集中分布在朝阳区建国门、三里屯、外交公寓一带,留学生群体则集中分布在海淀区各高校,而外籍居要集中在望京、麦子店、五道口等地区。

  来自美国的于中美现在正在海淀区的师范大学读大三。早在1987年,于中美的父母就来到中国打拼,而出生在中国的她,也被父母取了“中美”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名字。

  于中美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搬到了,小学一年级又跟着父母回到了美国。她很喜欢中国的各类民族舞蹈,曾经几次回学民族舞,她说自己的偶像是杨丽萍。最终,于中美不顾家里的反对,高三返回中国,准备在念一所大学,学习舞蹈。

  调查显示,外籍青年对作为国家内涵的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很多人来中国就是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79.7%的人员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兴趣点聚焦在餐饮美食、民俗节日、戏曲文艺等方面。

  此外,调查组还发现,在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很大的国别差异。欧美国家的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主要表现在认为中国文化比较有意思,“他们感到很新鲜,愿意体验尝试”。

  非洲和东南亚、中亚国家的青年更认同中国的发展道,一些华语国家,或者受思想影响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的青年,则更认同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更深层次的文化产物。有很多韩国青年到中国学习中医,不少日本青年到中国学习古代汉语和哲学等。

  算起来,如今在师范大学学舞蹈的于中美已经在断断续续待了快8年。像她这样长久待在中国的外籍青年并不在少数。调查显示,外籍青年在京居住不足1年的占33%,在京居住8年、9年的分别占10.1%、21.6%,是最集中的两个时间段。调研组分析称,外籍青年在京的时间是哑铃状分布,4年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这与留学生较多相关,主要是来京学习、交流的青年,这些刚到的外籍青年,面临认识、融入的困惑。

  而居住8年以上的占到39.5%,主要是来京公干和工作的青年,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与中国建立了不可割舍的关系,希望长期在生活下去。

  于中美打算毕业后先在待两年,这位精通多种民族舞的美国女孩的心愿是推广中国的民族舞,因为“关注民族舞这种文化的人真的太少了”。

  超六成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

  26岁的法国记者马特(化名)来到时,在安定门附近租下了一间房,因为那儿离他喜欢的老胡同很近。马特不喜欢王府井或者五道营那些仿古的建筑,他更爱胡同里,钟鼓楼间弥散的正老感觉。

  于中美也很喜欢老的感觉。2007年,她为了学舞蹈在待了一夏天,就住在鼓楼。每天练完功,那时候才12岁的于中美就喜欢跑到雍和宫或者后海附近,对着老建筑发呆。

  马特和于中美当然不是个例,拥有三千多年历史,又相对完整地保存了诸多古建筑的,对于外国人有着相当的吸引力。调查显示,61.7%的外籍青年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在吸引力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化氛围好(34%)、工作机会多(21.7%)、人民友善(20.2%)。

  中国文化吸引人,不过对于大多数外籍青年来说,学汉语却是一件痛苦的事。来自非洲加蓬的周埃乐最先学会的两句汉语是,“别着急”和“慢慢来”,她弟弟因为始终没有学会汉语,在中国待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离开了,去了法国。

  于中美则属于学汉语最好的那一拨外国人,如果不见真人只听声音,你完全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外国人。在于中美的腾讯微博上,她还挂着自己用微视录的《红鲤鱼绿鲤鱼》绕口令视频。

  调查显示,外籍青年基本能够融入的日常生活、汉语水平达到一般以上水平的占到总数的78.9%,其中比较流利和非常流利的占43.7%,日常交流基本无障碍;与中国邻居(同学)交往比较融洽和非常融洽的占到61.6%。

  我们关注的他们也关注

  周埃乐被送到读书的原因很简单,在非洲加蓬国从政的父亲认为中国正在崛起,他希望女儿能够学会中文,了解这个迅速发展的国家。

  大多数外籍青年对中国发展高度关切。周埃乐说,中国的发展模式在非洲很受推崇,大家也都很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我爸爸说,现在中国的发展特别快,中国界上地位越来越高”。

  从团市委的调查来看,大部分外籍青年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调查中,对中国未来发展“比较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的比例达到80%。受访者对中国的动态非常关注,对于中国的外交新政、反腐倡廉、治理方面所作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对于中国的治理能力也持肯定态度。

  调查显示,居民关注的问题,外籍青年也同样关注,比如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城市治理、、吃穿住行涉及切身利益的方面,关注点比较一致。

  如何让外国青年更了解中国

  虽然同处一地,但在京外籍青年到底有多了解中国?

  团市委的调查显示,虽然外籍青年在工作或生活,但他们了解中国的途径68.3%是通过网络、电视、等,而不是“与中国人直接交流”。此外,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求助对象中42%是朋友,25.5%为家人亲戚,8.8%为本国人。显然,虽然都在生活,但外籍青年并不足够了解。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调查显示外籍青年的社会交往意愿强烈。调查报告显示,“非常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与中国人交朋友的外籍青年占到87%。并且只有26.9%的外籍青年表示没有参加任何组织,14.3%的外籍青年经常参加活动,近一半的每月参加1次及以上。

  而在团市委开展深度中,许多外籍青年也提出,希望搭建更多的平台,让不同国家的青年有更多的交流。

  来自非洲加蓬的周埃乐告诉记者,他的中国朋友多是学校里的同学,不过因为中文说得并不流利,所以跟普通的中国人交流还存在一定困难。有时候,甚至坐出租车都怕司机“听不懂”。

  不过,也在采取一些措施改变这一现象。

  从2012年起,团市委联合市外办、对外共同发起了“国际青年组织论坛暨友好城市青年交流营”活动,交流营活动成功举办了3届,累计邀请到40余个国家近600名外籍青年到开展交流活动。

  2013年和2014年,团市委与全国对外合作,成功举办“欢动”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周活动,两年共累计邀请到来自20余个国家的优秀青少年艺术团及4000余名来自国内各省市的青少年共同参与活动。2014年夏季,团市委启动“未来、青春使者”夏令营项目,今年将重点邀请“一带一”国家青年代表,开展重走丝绸之活动。这些活动搭建了中外青年交流的桥梁,成为外籍青年了解、全面认识中国的窗口。(刘星)

关键词:中华美食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 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站长删除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