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新都县13岁的农家少年刘建成,告别双亲到成都谋生。像很多穷苦孩子一样,他进城后只有选择被人视为低贱的厨师这一行,到川菜馆当了学徒。
那时,成都的川菜馆除了按地域分帮以外,按经营的内容还分为燕蒸帮、饭食帮、面食帮、腌卤帮。刘建成进入的中市帮经营的是高档宴席,属于燕蒸帮。饭食帮则是做随配合菜,界限很明确,彼此不得逾越。
有了帮,争斗就在所难免。现在很多成都老厨师还能回忆起当年打架的情景。刘建成所在的中市帮,当年在成都最红火。到现在他还认为,中市帮之所以红火,是因为有一次打架五个帮把詹王(川厨的神明之一)分了,中市帮抢到了脑壳,所以中市帮最聪明。
尽管要打架,但“义”字不能。说到厨师行内的义气,有位老板说,这些学徒的,师傅一说走,他把围腰一解,跟着就走,不问原因,不问去哪,也不管明天还有没有饭吃。
其中深意在于,川菜讲究口传心授,个性化的东西太多了。有个面点厨师学炸油条,怎么炸油条出锅都是弯的,最终师傅告诉他,油条下锅时要弯着放下去,出来的油条就是直的了。
这种经验,不记载于书本,只在厨房里传授,有时甚至还要加上各种。成都餐饮界流传着一个故事:温江有个姓温的人腌的泡菜三年不软,三年不变味,人称“温泡菜”。但他的手艺是传儿不传女。餐饮主管部门的官员甚是着急,就由组织上出面,动员一个姑娘和温家大儿子谈恋爱,结果恋爱谈成了,婚结了,儿子也生了,然而手艺还没来得及传,温先生就辞世了。美人计功败垂成倒不说,关键是再没人能做出“温泡菜”了。
相形之下,粤菜没有行帮,没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子不传女”等等规范,有人认为这说明粤菜厨师比较轻松。
作为纪录片《千秋川菜》的拍摄者,梁碧波曾目睹了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史正良的收徒仪式。大师一身唐装,居中高坐,18位徒弟白衣整肃,分列两厢,新宣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据说,史正良先生在学校总共读了六本书,而现在他参与编写的川菜烹饪书籍已经有十几本了。在绵阳老家,小厨师们听到“史大爷来了”,无不屏息静气,毕恭毕敬。
刘建成后来也成为川菜大师,他一生只挑了5个徒弟。他常给们的是:“拿出你们的天赋创造新的菜品,不要说是我的徒弟。”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授权, 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