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献上来看,早在三四千年前,便有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七夕节起初只是来源于人们对星宿的。而到了唐太时期,宫女们各自乞巧的习俗流传到民间,至宋元之际已广为流行,甚至专设卖乞巧物品的市场,被称为“乞巧市”。而后随着人们的想象、演化,慢慢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深觉这是现代营销学的鼻祖),口口相传后,民间信以,便形成了祈求美满婚姻的传统节日的雏形。
有趣的是,乞巧节的习俗远跨重洋,在奈良时代,也就是我们的唐朝,传入日本,并被保留下来。由于传入的时期较早,仍保留了祈求女孩心灵手巧的本意,并被延续至今。
作为有“舌尖上的中国”之称的国家,每到节日,必有几款应景的食物,七夕亦是如此。只不过受文化影响,都市人与传统文化的疏离,让七夕仅作为二月十四日情人节的翻版,只能以巧克力等糖果作为介质,传递着节日的气氛。殊不知有一种传统的中式小吃,曾在这个日子非常流行,它的名字叫“巧果”。用简单的材料制成面团,油炸或者烘烤便可。葱姐根据现代人的口味对传统的巧果稍加改良,制成奶黄馅的小点心,给大家的七夕之礼多个提案。
将溶解好的酵母液体,和外皮的所有原料混合。水一边慢慢加入混合原料中,一边搅拌融合,至粉质略干,少有余粉的状态,俗称雪花状(如下图),停止加水。
用手将碗里的粉团聚拢,并揉捏成大团。如果太干,可在表面喷少许水,直至碗内所有面粉和成团。覆上保鲜膜后,室温(33-35℃)下发酵1小时。
蛋黄末中加入黄油,搅拌至完全融化。将制作馅料所需的所有原料倒入碗中,混合均匀。为加快材料溶解混合的速度,可将碗放在温水中,隔水拌匀。
像包汤团那样,将外皮的粉团按压成饺子皮的状态,馅放入中间,外皮收拢包裹住内陷。模具上刷一层油,防止面粉粘黏。将做好的面团压入模具内,模具轻叩于桌面,将压好型的面团倒出,备用。
传统制作巧果会用到木制的模具,不过难得做一次点心,买一堆东西实在浪费。如果没有现成的模具,手捏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毕竟口味为先,聊表心意。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