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厨房百科 > 正文

可能是最走心的“菜谱类”应用竞品分析

类别:厨房百科 日期:2017-6-19 16:34:09 人气: 来源:

  通过对网上各大牛竞品分析的相关文章,案例的研究,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竞品分析流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走心的竞品分析(符合广告法)

  Web端《豆果美食》《好豆菜谱》《美食杰》起步时间都差不多,《下厨房》比较晚,但是移动端发展的时间基本一致,都是2011年,也就是说,《下厨房》其实是从移动端开始发展的,而其它三款产品在发展移动端的时候已经有了几年的资源积累。

  现在再来看这四款产品,《下厨房》和《豆果美食》明显处于第一梯队,而《好豆菜谱》和《美食杰》已经比较落后,不过《美食杰》还能看到它的不断创新,但是《好豆菜谱》看起来像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状态和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格格不入。

  四款产品的slogan个人最喜欢《美食杰》的“让吃饭变简单”(我猜想他们在“让吃饭变简单”和“让做饭变简单”之间做过取舍)。文案这东西看你怎么赋予它灵魂了,我也不敢说哪个好。

  《下厨房》的“唯有美食和爱不可”据说当时在微博上反响很不错,这句话超级文艺,符合下厨房的产品特点,和UI契合度都很高,要不说下厨房产品整体性强呢?把爱与美食放在同等,一下把吃饭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Android的下载量是豌豆荚、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等主流应用商店的下载量总和。亿级用户APP,市场规模看起来还是挺吓人的。从他们的下载数据来看(假如说数据比较可靠),那么菜谱类应用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接下来应该有更多的细分产品出现,比如针对某一系的菜,针对某种制作工艺等。

  Android平台近7日的日均下载《豆果美食》最高,但是它的日下载量差异巨大,高则32万,低则1万7,这是明显的运营推广数据,并不是自然下载,当然也只是猜测。《下厨房》日下载稳定,基本都维持在4-8万。其它两款产品就略弱了一点,不过也不错了。

  IOS平台近7日的日均下载量,《下厨房》遥遥领先,这其实从产品的定位、设计就应该是有预见的。虽然苹果已经成为街机,但是其用户特点还常明显,地铁上一个身材高挑,穿着的,说实话,我只见过用iphone的;一个文艺小青年,大多数也都是用的iPhone,这群人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喜欢有逼格的东西,用APP也一样。《下厨房》的设计明显比其它三款高出不止一个档次,看着就是精美,这也是我选择下厨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菜谱的体验四款产品基本都一样。

  “需求图谱”的概念有的可能还不是太理解,其实就是用户在搜索该词的前后的搜索行为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相关检索词需求。比如,我在搜“做饭”之后,搜索了“下厨房”,然后又搜索了“菜谱”,这时候下厨房的需求图谱里就会有“做饭”和“菜谱”。

  《下厨房》强相关性的有四个词“菜谱”“下厨房网”“下厨房菜谱大全”和“下拉框”,其中“下拉框”是个奇葩,为什么会出现在下厨房的需求图谱里面呢?我暂时还没有找到答案。

  《豆果美食》强相关性的有四个词“豆果美食官网”“豆果美食网”“美食杰”“豆瓣”,其中有两个是关于官网的,这可能是因为PC端的搜索量多,传统底蕴深厚,还有一个关键词“豆瓣”,这个是应该是豆果美食在豆瓣上开设过各种活动之类的,至于“美食杰”,可能是双方合作做过活动,所以用户对于这两个软件的同时认知度高

  《好豆菜谱》强相关性的有四个词,“好吃”“好豆网”“好豆菜谱大全”“好吃易做的菜谱大全”,这些关联词看起来都挺不错的,品牌挺强,不过弱关联的几乎没有,这有点儿不正常

  《美食杰》强关联性的有四个词,“美食天下”“天下”“豆果美食”“美食杰”,其最大的问题是谐音字,用户很容易输错字,既然名字不能换了,那就得多和各类输入法合作,提高用户输入的正确率

  首先看整体趋势,《下厨房》稳定上升,《美食杰》一直都比较稳定,11年-12年中,搜索指数最高。《豆果美食》处于缓慢上升,《好豆菜谱》从缓慢上升到回落。这其实就清晰的展现了四款产品的发展状态。

  PC端的趋势,总体来说《美食杰》在PC端时代还是挺有竞争力的,12年中还是被气势汹汹的《下厨房》超越。

  移动端的趋势,《下厨房》用一年的时间超越《美食杰》,随后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2015年以后增长速度放缓。《豆果美食》波动比较大,这可能和他们的运营推广有很大关系,问题是波动之后又回落了,个人觉得这是运营工作失败的地方。运营数据很漂亮,但是真正给产品带来了什么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做饭,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新的社交需求。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做得一手好菜,无疑都会让自己更加有魅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晒自己做的饭当成一种时尚,想想一个晒自己去高档饭店吃饭的照片,一个晒自己做的几个有逼格的菜的照片,你对哪个更有好感?

  年轻人有做菜经验的应该是极少数,那么他们如何做好饭呢?这时候菜谱的作用就尤为突出,现学现卖,成就感爆棚。

  这个数据其实也很好理解,20岁-30岁这部分要么还没有出学校,要么刚参加工作,他们做饭的需求较少;相信这25%中,25-30岁的可能占20%左右。30岁-40岁,工作5年以上了,经济上不太紧张了,而且很可能有宝宝了,饭店的饭在5年前已经吃腻了,做饭需求极强。40-50岁都有一定的做饭基础,对菜谱类应用需求较少,所以占比也比较低。

  用户性别,目前来看整体女性占比比较高,尤其是《下厨房》。不过相信未来男女的比例会趋同,为什么呢?先不说了,媳妇儿让我做饭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从我个人说一下,家是河南村里的,妈妈,奶奶、爷爷都会做饭,饭龄都在20年以上,他们肯定不需要任何菜谱类的东西,他们没见过那么多好吃的,对生活品质也没那么高的追求,所以也没想过去创新自己的做菜思。而我,在打工,晚上有点时间可以自己做饭,但是不会呀,所以需要一个菜谱来学跟着人家的步骤去做。

  这里要说一点,我很喜欢《豆果美食》卖半成品这个概念,只是现在对我来说一点儿贵了。但未来可能是一种趋势。

  核心用户:结合诗沐老师关于“核心用户”的观点,以及自己的理解,产品的核心用户是指对产品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用户,比如,经常上传菜谱的用户,付费的用户等等,这部分用户占比比较小,却很重要。

  主流用户:是指消费产品内容和功能的用户,比如,消费“菜谱内容”的用户,消费“社区内容”的用户,这部分用户占比非常大。

  其实浏览菜谱的功能四款产品体验都差不多,但是上传菜谱的功能就有差别了,虽然优势不明显,但是《好豆菜谱》的劣势很明显。再综合菜谱的数量,质量等信息,所以给出了这样的评分。

  《下厨房》的社区功能比较弱,除了“厨房问答”,社区隐藏较深,社区最好的应该是《豆果美食》之所以没给5分是因为即使在这四款软件中是最好的,但是还是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

  综合来说,《豆果美食》是一个三好学生,《下厨房》是一个有魅力偏科生,《美食杰》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但是脑子不灵光,成绩一般,《好豆菜谱》是个的差生,不知进取。

  豆果美食对于家常菜的搜索,匹配的结果更加注重细分,如“少油的鱼香茄子” “川派鱼香茄子”等,排名靠前的主图视觉想过也不错,排名第一的有29.4万人收藏,4944人做过。

  好豆菜谱对于家常菜的搜索,优先推荐相关的专辑,然后推荐视频,最后才是图文。优先推荐专辑这没什么问题,手动视频优先推荐,这就有问题了,就个人做饭的经历,图文菜谱的体验要远远高于视频菜谱的体验。排名第一的有1.5万人收藏,没有做过的数据

  美食杰对于家常菜的搜索,匹配度高,排名靠前主图的视觉效果好,优先展示自己特有功能“小白菜谱”,除去小白菜谱排名第一的有42675人收藏,没有做过的数据

  四款菜谱应用在家常菜的内容储备上都很充足,每一款都在50个菜谱以上,满足基本使用都没有什么问题

  关于广告的问题,只有《豆果美食》和《好豆菜谱》,这两家基本都是要钱不要命,什么广告都敢放。《豆果美食》顶部广告可以关闭,菜谱列表中间前30个有4个广告位。《好豆菜谱》直接放不可关闭的voiceAdsl广告,看起来很low,不过菜谱列表中间没有穿插广告。所有广告可以关闭,而且放和厨房做菜相关的广告。

  豆果美食对于稀有菜的搜索,内容丰富,搜索结果在30个以上,主图效果略差,最高7500人收藏,25人做过。

  稀有菜品可以看出一个应用的内容量,这一点起步最晚的“下厨房”竟然做的最好,“豆果美食”内容量足够,但是在细节方面做的不如下厨房,“好豆菜谱”“美食杰”内容量暂时还有点儿少。

  下厨房对于模糊搜索,首先,符合我个人的意愿,搜索“茄”我是想得到茄子相关菜的结果;其次,搜索到的菜家常菜优先,菜谱中规中矩,茄子单品。

  豆果美食对于模糊搜索,排序是做过的人越多越靠前,不太符合我的意愿,比如,第一个才是“地三鲜”,第三个菜式“番茄鸡蛋”,反正也没什么不好吧

  好豆菜谱对于模糊搜索,优先推荐了“茄汁味”的一个专辑,紧接着还是推荐视频菜谱,“脆皮茄汁水豆腐” “茄汁松子鱼”,这样的推荐不符合我的个人,也没有表明他们就是走高端菜谱的线,所以我个人认为是模糊搜索的判断条件不够充分。

  美食杰对于模糊,展示的结果也不符合我的内心的,但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向,虽然说这些菜我平时没做过,但是看上去是可以尝试的。然后又继续搜索”茄子“两个字,搜索结果不像下厨房那么中规中矩,各种花样的茄子都有,也不错

  模糊搜索对于用户体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展示结果可能要考虑到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比如”茄“,大多数看到茄,脑中出现的是”茄子“而不是”番茄“,《下厨房》让我找到了想要找的结构,《美食杰》给了我更多可行的选择,都不错。

  下厨房目前来看重心不在社区上,社区的入口也做的很隐蔽,在消息页面的右上角有一个小按钮,社区内容也非常少。

  美食杰社区《食话》在一个小时内一共有26个用户参与或者发布动态。但是质量都很差,基本是刷动态。

  测试数据是每个产品社区中最活跃的板块儿,2017年4月20日21:30–22:30之间的数据。

  四款应用的社区功能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做的都比较粗,不够精细,逻辑混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社区如何促进菜谱应用的发展,如何促进电商的发展,这都是值得考虑的,至少从现在看做的还不够好,只是为了做社区而做社区

  下厨房在电商方面的表现,表面功夫做的很不错,视觉效果很好,看起来很完整,但是从这次取样的结果来看,相对于《豆果美食》,还是有一点差距,销量什么的还表现一般。当然我们这次主要是测试销量

  好豆菜谱在电商方面是空白,第一次接触菜谱软件,个人超级不喜欢社交和电商功能,只想找个安静的菜谱用。

  既然好豆菜谱没有做电商功能,为什么不把菜谱的体验做的极致呢?你有的别人比你精,你没有的别人还有,那你考什么呢?

  美食杰在电商方面还比较弱,他们没有公布销量信息,可能是故意避开,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点,只是别人有了,我也得有。

  三款有电商的应用都自营的,第三方卖家入驻,这样的模式容易起步,但是不容易管理,很难实现下班前下单,回到家菜就能送到这样的要求。相信后面很快会实现这种生活方式。

  “5.添加原料信息”这一步,系统会根据菜谱的名字给出一些可能用到的原料,体验非常不错。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系统应该能够根据图片内容,判断出所需的原料,这个其实在“nice”APP上,打标签的时候已经用了这个技术。

  “4.输入菜谱名字”这一步,不知道为什么要新建一个页面去输入,直接在当前页面输入不行吗?多一次跳转对于用户来说就会增加一点心理负担。

  《豆果美食》的整体发布流程还算流畅,逻辑上和《下厨房》基本一样,但是从UI的效果和体验上感觉稍稍差那么一点点。

  “5.添加菜谱封面”这一步,不仅是这一步,所有添加图片的时候,都弹出来一个框让选择拍照还是从相册添加,这种低级的用户体验问题,为什么做不好呢?直接弹出相册列表,相册第一个是拍照入口,这样省一步不好吗?

  《好豆菜谱》上传体验极差,即使原料信息不填写也可以下一步,逻辑很有问题,UI视觉效果也很差。

  “5.添加原料信息”这一步,输入原料还要跳转到新的页面输入,还是增加用户心理负担,太没必要了。

  入口明显,不可上传多图,有滤镜和贴纸功能,可以对图片简单编辑,可以关联菜谱,菜谱可以输入或者从历史记录里选择。

  入口非常不明显,对于发布作品的定位是发布动态,失去了服务菜谱的意义,可以上传多张图片,相对于《下厨房》和《好豆菜谱》多了一步,逻辑有待完善

  入口也相对不明显,和上传菜谱在一个入口,只能上传一张图片,逻辑同样有待完善,多了一步,不能关联菜单,不知道意义何在

  整体体验流畅,默认搜索菜谱和食材,给出了一些热门搜索,在搜索结果页可以选择筛选条件,商品或者用户等。因为本身下厨房在社区方面比较弱,所以没必要把搜索用户摆在明显的。

  整体体验流畅,默认搜索菜谱,但是用户、商品,和菜谱搜索在同一级别,用户可以选择搜索哪一类,也体现了豆果美食在社区、电商方面的重视程度。

  谁能告诉我好豆菜谱的体验为什么可以每个环节都做的怎么差?搜索页面展示了历史搜索,默认搜索菜谱和专辑,大家看到倒数第二张图,搜索“土豆”,按照用户习惯的方式,我点击土豆的区域是不是应该可以删除然后输入其它的进行搜索,但是好豆就是不行,仔细摸索发现点击后面的搜索可以重新输入,然后重新输入之后,看最后一张图,土豆区域又可以点击修改了。why?

  整体体验流畅,默认搜索菜谱和食材,展示了热门搜索和历史记录,除此之外这里还放了一个“分类”的入口,用户可以直接进去根据分类查找,也是很不错的想法。到搜索结果页,用户还可以进行条件筛选。

  《下厨房》《豆果美食》《美食杰》,三款应用的商品购买流程基本一致,按照最常规的逻辑进行设计,《好豆菜谱》没有电商功能。输入地址、选择规格等操作体验也都没什么问题。

  《豆果美食》的查看收藏流程,体验流程,不过也是把社区内容和菜谱内容混在一起,可能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个人觉得不友好

  4、《下厨房》对于账号和密码的判定是分开的,账号不对提示“账号不存在”,密码不对提示“密码与账号不匹配”,这是安全性与用户体验的平衡性考虑,各有利弊

  5、《下厨房》在点击获取验证码的时候,对手机号是否注册过进行判定,符合逻辑,但是能不能在输入完11位手机号后直接判定呢?

  7、《下厨房》点击短信验证码登录,每次都要设定一次密码,这是明显的逻辑错误,明显的Bug。猜想这里是把“短信验证码登录”和“手机号注册”用来同一个逻辑判定。

  3、《豆果美食》对于账号和密码的判定是分开的,账号不对提示“账号不存在”,密码不对提示“密码不正确”,这是安全性与用户体验的平衡性考虑,各有利弊

  4、《豆果美食》在点击获取验证码的时候,对手机号是否注册过进行判定,符合逻辑,但是能不能在输入完11位手机号后直接判定呢?

  6、《好豆菜谱》对于忘记密码的情况,点击直接跳转到了网页端,而且只提供了手机号找回,体验及其不好,而且邮箱注册的根本无法找回。

  7、《好豆菜谱》用手机注册点击,输入验证码,点击下一步,提示“一分钟内不能重复发送”,根本无法进行,有严重的逻辑错误

  4、《美食杰》在点击获取验证码的时候,对手机号是否注册过进行判定,符合逻辑,但是能不能在输入完11位手机号后直接判定呢?

  “登录/注册”的体验、逻辑,可以看出一个产品的技术功底,四款产品中,两款都有明显的逻辑错误,这也应该是千万级用户的应用了,这样的细节真的应该做好了。渐渐的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公司给产品经理的面试题是关于登录注册的逻辑。“菜谱类”应用其实还好,因为他们的核心功能是浏览菜谱,可以先不用强制用户登录注册,也能享受菜谱功能。所以只要登录注册的逻辑没问题,没有Bug,基本都还好,如果是一些需要用户提前登录注册的产品,那登录注册的体验就会至关重要,很可能一个潜在的用户,因为登录注册体验不友好,而放弃了这个产品。之后我会在新的专栏里各个击破每一个功能的完整逻辑,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下厨房整体来看没什么创新性的功能,如果非要说一个的话我会选择“厨房问答”这个功能模块,当我点开这个模块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切辛辣食材,如何做到不辣眼”、“如果观察油温颜色”、“做饭盐放多了怎么办”等等这些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很不错

  好豆菜谱整体看来也没什么创新性的功能,“专辑”功能算是一个,就是把同一种食材的菜合成一个专辑,用户看起来更方便,这个还不错。

  美食杰的“智能组菜”功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功能,就是把你有的多个食材输入进去,系统给你推荐你输入的食材能做成什么菜。因为很多时候买菜看见什么就买了,回来一搜菜谱发现这个菜需要另外一种食材搭配,而这种食材家里正好没有,就很尴尬,所以这个功能就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体来说在创新方面四款菜谱做的都一般,《豆果美食》应该是最激进的(激进这里不是贬义)一款产品,核心功能做好了,就不会太差,这四款产品可能是排名前四的菜谱类APP,能走到这个并不是因为创新,而是因为核心功能做到位了,不过更多更好的创新功能对产品的发展也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总之,核心功能一定要做好,创新功能要符合产品的定位,用户的需求。

  《下厨房》和《豆果美食》在底部上叠加了返回顶部的操作,就是比如“首页”是被激活状态,然后往下翻再次点击“首页”即可返回顶部,最早看到这个设计是在知乎上,一个非常友好的操作。

  《好豆菜谱》依然是传统的在右下角放了一个返回顶部的按钮,这种PC端的设计在移动端已经不那么友好了。

  2、排版设计:《下厨房》《豆果美食》《好豆菜谱》在排版设计上问题都不大,都比较紧凑,最好的还是《下厨房》,《美食杰》排版就太松垮了,浪费了首页这么好的展示。

  5、字体字号:字号的大小很容易被忽略,有时候设计图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程序实现的效果缺很糟糕。《下厨房》12#14#16#字体搭配,看上去很紧凑,很上档次,其它三款字号的运用上都有缺陷

  这四款菜谱类产品,在内容运营方面做的都不错,形式都基本一致,也都差不多实现了用户自运营,产品本身辅助运营。整体来说还都不错。在促进用户活跃方面,也是做了轻度的励措施,得积分,然后到积分商城兑换商品,除了《下厨房》,下厨房好像并没有实际的励措施。

  这四款产品在用户运营方面做的工作基本差不多,他们的目标用户基本是重叠的,《下厨房》和《豆果美食》用户量比较大,这两款产品中一定有部分用户是从《好豆菜谱》和《美食杰》迁移过来的,为什么迁移过来呢?《下厨房》和《豆果美食》在拉新方面做的比价好,产品本身也更有竞争力,那么当然《好豆菜谱》和《美食杰》在用户流失方面没有做充分的工作,给了竞争对手机会可趁。

  《下厨房》平均评分:4.7;总评论人数:14.4w;iOS平均评分4.5;iOS总评论人数2.7w

  《豆果美食》平均评分:4.5;总评论人数:5.90w;iOS平均评分5.0;iOS总评论人数4.7w

  《好豆菜谱》平均评分:4.5;总评论人数:3.60w;iOS平均评分4.5;iOS总评论人数2.7w

  《下厨房》平均评分:4.4;总评论人数:4.10w;iOS平均评分4.5;iOS总评论人数5.5w

  明显结论:《美食杰》小米应用商店平均3分,应该是产品在某地方不适配小米手机,很严重的问题。《美食杰》和《好豆菜谱》IOS新版本评分高于平均分,说明新版本还是挺受欢迎的。

  了解“应用商店评论”的正确姿势:打开某移动数据平台,比如ASO100——找到评论详情页面——搜集差评问题就输入“垃圾”“不好用”“闪退”“差评”等关键词——搜集好评就输入“不错”“好用”“非常好”等关键词——分析多条评论,把多次提到一个问题的差评或好评记录下来——对比产品看问题是否存在,如何改进。

  2、知乎,总体来说观点较少,多数是“求推荐一款靠谱的菜谱APP”,人肉式统计了28个用户的观点,其中推荐《下厨房》13次,推荐《豆果美食》7次,推荐《好豆菜谱》3次,推荐《美食杰》5次。

  3、微博,用户观点比较多,人肉搜寻了100条评价,几乎没有差评,只有一条《下厨房》关于一次活动中没让用户满意。大家的观点基本都是,“感谢APP,照着的做真不错”,然后晒几张图。这不难解释,如果普通用户不拿四款APP去对比,只是日常参考使用,任何一款产品都足够了。

  2、通过对网上各大牛竞品分析的相关文章,案例的研究,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竞品分析流程。(我也不想自己总结,但是看好多竞品分析都没有灵魂,只是一副豪华的空骨架)

  4、分析尽可能通俗易懂,不搞什么专业术语,好像逼格很高的样子,其实空洞乏味(主要我也不会太多专业术语)

  5、这套竞品分析最主要是研究产品本身,大篇幅分析功能设计,然后按照产品运营的思进行了运营分析(这样做是因为,1.对于市场暂时没有资源去分析,就是把网上现有的资源挖一下;2.对于用户就是产品的客观数据,想拿到这个数据很难,各大数据平台给的数据差异甚大 ;3.一般的产品经理也只能接触到单个功能,把一个功能的设计体验做的极致已经算不错了;4.对于运营分析,做产品之前做过运营,这是认线、真正项目的竞品分析,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不同的阶段竞品分析的意义也不同,所以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竞品分析模板(这也是认线、这套竞品分析中的数据来源于“百度指数”和“ASO100”,为什么没有选大家习的“易观千帆”,“艾瑞数据”,”TalkingData”或者是“baidu MOTA”这些看起来可能专业的数据分析平台,对比了一下这些平台上的数据,大方向差不多,但是数据相差甚远,比如产品用户的性别属性,差30%的都有。反正吧,最终衡量选择了“百度指数”,

  这还是认线、“竞品分析”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所以你认为的可以是你认为的,你认为的不一定是你认为的,辩证看待(这依然是认线、这套竞品分析你看到的不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分析方法。(如果你没有意会到分析方法私聊)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 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 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到你的权利请联系站长删除

合作伙伴: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

币安app官网下载